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2 22:30:03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熟悉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以及图形折叠后的形状。因此,教学时我从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包装盒入手,把熟悉的生活带入课堂,引起学生注意,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突破这一难点必须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想象的基础上。所以教学时我通过演示包装盒的拆、合,使学生获取“平面展开图”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自行探究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实验活动提供了基础,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活动,努力想象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是如何转换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理性归纳一般过程,探究的方法从已知到未知,由特殊到一般,先感性再理性使学生活动贯穿始终,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从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延伸到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先易后难,学生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获取新的知识、能力,经验与意识。课堂上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积极作用,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评议让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其中,充分发挥教师角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使每位学生获取不同的经验与自信。

教学辅助手段即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使本节课留下不少的遗憾。利用课件,在三维空间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等方面将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空间观念,增加课堂趣味活动,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学习制作、利用课件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迫切内需。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2

《展开与折叠》这节课是苏科版第七册上的几何部分的内容,这是在学生进入初中后首次接触几何知识,同时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发挥讨论等方法,认识立体图形与它们展开图的关系。

2 能正确判断展开图是哪个几何体的展开图。

3 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发展空间概念,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将几何体展开成展开图,利用模型将展开图折叠成几何体是重点。

不用模型,展开想象,由展开图怎样叠成几何体。展开图中,多个面在几何体中的对应位置的判断是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经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展开与折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本节课进行了大量的实物操作演示。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生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反思等活动。通过对比正方体与长方体、圆柱与圆锥、棱柱与棱锥等相似几何体的比较,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

本节课的重、难点的确定,昭示了本节课的根本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直观到抽象,从实物操作到空间想象和说理。教学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数学活动,层层深入。

如在展开正方体时,分三步进行:

一、随便剪,让学生充分操作,积累活动经验,然后再思考你剪了几条棱,经历了“先做后想”;

二、指定展开图,让学生剪出来。这是让学生在操作之前先想想该怎么剪,让后再操作。经历了“先想后做”;

三、再让学生剪出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这就要求学生经历“先想后做”与“做了再想”的过程。

课后,杭秉全老师以及数学组老师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点评,肯定了我的努力,但也提出许多让我受益匪浅的建议。如:在学生开展活动时,教师的作用怎么体现;实物的操作固然有利于帮助学生思考,但操作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应该多设计一些展开与折叠的动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对于教材的钻研要深入,对于教法的理解要到位,对于学生的了解要加强。总之,这节课的准备前后使我收获了很多,我会继续努力。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3

《展开与折叠》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部分学生会感到很困难,但同时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和挑战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为了二者兼顾,我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而且效果非常理想,为我以后上数学课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师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

在学习《展开与折叠》内容一周前,我就提前了解本单元的内容,备好课。把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下来,回去利用卡纸剪好(展开图正方形的边长为5厘米)。当我在上本节课前一天进行检查的时候,发现每个同学都做了,而且做的非常好,令老师十分满意。有的还做好了正方体,这样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以免在上课的时候措手不及。

二、充分相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让学生自己把手中的正方体沿着一条棱剪开得到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然后到前面老师准备的教具中找到和自己一样的展开图把它贴在黑板上这个环节时,当时真有点提心吊胆,害怕学生做不好。但为了真正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能亲身经历这个过程,经历即经验,我毅然放手让学生去剪。“奇迹”出现了,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剪出了我想要的11种正方体展开图。这对我的触动很大,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不时摒弃自己的思维枷锁,松开孩子们的手脚,让他们在课堂中不断地释放自己。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

面对黑板上杂乱摆着的11种正方体展开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还真不简单,可如果不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以后就会很迷惘。于是,我决定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试着给它们归类。刚开始,只有一个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分类也不成熟。随后,我继续组织同学们观察,比较,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同学们把正方体展开图的规律找的淋漓尽致。与其千万遍地描述花儿的美丽,还不如让它一瓣一瓣地开放,让我们的学生也每天在课堂上尽情地绽放吧。

四、渗透迁移的思想

本节课还要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展开图,但我没有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借助已学的方法、知识,自己判断,自己操作,说出什么样的展开图能折成一个长方体,因为我充分相信学生会做的很好。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4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

心理学认为:认知从感知开始,感知是认知的门户,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人人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探究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节课教学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经验和和数学经验出发,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借助几何画 ……此处隐藏1270个字……,但仍不能把平面与立体很好的结合。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7

《展开与折叠》这部分教学,对于学生空间想象观念的培养很重要,孩子对于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通过脑海的想象能力来浮现,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所以,在执教这节课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如果把这个正方体完全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不急着让孩子们动手去剪手中的正方体模型,而是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凭着想象把展开图形画下来。了解班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实际情况,然后再酌情展开教学。班里有的孩子能够画出来,但大部分是同类型的1-4-1较多,接下来让孩子再动手剪。

2、出示多种展开图之后,不急着让孩子们折回去,而是让孩子们思考怎么验证这些展开图就是这个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思考验证方法把折叠与展开关联起来。在往回折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不同的展开图其实可以折成同一个正方体。再展示后进行归类整理,展开图形的几大类别,如1-4-1类型,2-3-1类型,2-2-2类型,3-3类型,让学生从直观的观察来建立表象,为后面的判断是否能够折成正方体的判断题积累经验。

3、练习在展开图上标对应面,让学生再次体会立体图中对应面在平面图上是怎样对应的,加深学生对平面展开图的认识,加强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的过渡与练习,特别是在判断是否能够围成长方体时,可以运用对应面大小是否相等来判断,孩子们在考点上能够准确把握。再观察展开图时,把特殊的要加强印象,如根据展开图一行一列最多只有四个正方形,根据一副展开图不可能会出现六个长方形。这些都是易错点,也是经常考的内容,让学生能在直观图中积累丰富的实物表象,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准备工作比较多,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剪了几个展开图的教具,可以随意打开又折叠上。上课时,这些教具帮了大忙。我从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包装盒入手,把熟悉的生活带入课堂,引起学生注意,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再通过教师演示这些盒子的拆、合,使学生获取“平面展开图”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自行探究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实验活动提供了基础,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一般过程,探究的方法从已知到未知,由特殊到一般,先感性再理性使学生活动贯穿始终,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学生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剪纸盒、画平面图等活动,看正方体纸盒剪成展开图是什么样子,自己画的展开图是否能折成正方体和长方体。这些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其中。

只是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多了,却少了集体交流的时间。对什么样的展开图能折成正方体,什么样的平面图折不成正方体,这个难点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对其中的规律,虽然一些学生讲,在头脑中画图,感觉能还是不能,但大多数学生还是表达不出来。

在备课时,我想让学生能发现并表达出这些规律,但实际上课时,学生们的表现引起了我的反思:我想如果学生能有足够的实物操作的经验,那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发现并记住这些所谓的规律呢?因为,有不少孩子,虽然说不出来规律,但是他们说自己可以在头脑中“画图”,通过想象,说出结果。我想如果能通过操作强化这一思维过程,使学生能建立这个折叠过程的“表象”,这可能比所谓的规律更重要。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9

《展开与折叠》是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一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认识的延伸,同时也是为后继教学表面积知识做好铺垫。《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版新增的内容,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正方体的展开,一个是长文体的展开。教学过程中,我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借助昨天实践活动所制作的棱长是5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展开,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之后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并要求同学最好能六个面连在一起,不要断掉。同样的一个正方体,通过不同学生的剪,却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展开图。我通过巡视收集不一样的展开图,一一贴到黑板上进行了展示,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观察,有几种不同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展开图虽然不同,但他们有没有存在着什么共同点?

2、充分让学生发现规律

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这些展开图有没有共同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在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有学生发现,有的是三个面在一起,有的有四个面在一起。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我又提示到,其他的面是怎么分布的?慢慢的有学生又发现,其实它们都可以看成是四个面在一起,三个面的可以通过移动得到,其他的两个面分别分布在这四个面的左右两边。就这样,在共同的探究研讨之下,发现这些展开图的共同特点。我们师生之间都感到非常的有趣和开心。

3、充分让学生运用规律

有了正方体的展开的经验,对于长方体的展开孩子们就得心应手了。由于经历了实际的操作,对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建立了表象,充分地体会到了体与面的联系,知道了展开图的特征,建立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因此在练习中孩子们大多能正确的判断什么样的图形能刚好围成正方体或长方体。在经历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之后,孩子们都非常有成就感。

虽然有了以上的成功体验,可也还存在着不足,如由于让孩子们充分的进行操作和探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练习时就显得有点仓促,没办法把所安排的内容全部上完,因此如何处理好即充分的让学生进行操作探究学习,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一关系上,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10

展开与折叠一课是初一数学上册内容,主要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会感到困难,因此教材主要从以下三步来帮助学生思考、判断,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主要环节:

(1)首先通过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平面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利用可操作材料,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3)通过立体与平面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使学生逐步达教学目标的要求:闭上眼睛想能想象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促进学生建立表象,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纸盒的展开图→在脑子里想象长方体纸盒展开与折叠的过程→探究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巩固练习。

在课前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课上的较为顺利,特别是在剪开正方体时,展开图呈现了多种形式。但本节课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学生对展开图通过各种途径有了一些了解,但仍不能把平面与立体很好的结合。(2)在遇到问题时,多数学生不愿意自己探索,都要寻求帮助,只是方法不同,数学知识还是让多数学生感到枯燥,在课上要注意多设计体现数学魅力的环节。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